如果不是跟家人搶著下單買外賣
使用餓了么多年的小楊不會發現——
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
下單點一份大豐收的外賣花椒烏魚
卻出現了不同的價格



▲讀者小楊和小紅、小新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點一樣的外賣,價格卻相差不少。
不僅如此
小楊出示的多張截圖中
他手機APP里所有門店的百億補貼
都比小新和小紅少
這也意味著
他在這些門店叫外賣要花更多的錢
每家差價從2元至10元不等
“太過分了!我使用餓了么的時間最長、頻次最高,所以我享受的補貼就應該最少?這不是‘大數據殺熟’嗎?”
小楊表示
他之所以開餓了么會員
就是認為會員優惠力度必然會更大
“如今感覺自己的信任崩塌,太讓人心寒了!”
據晨晨了解
這樣的情況在外賣平臺上
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
此前美團外賣也曾被消費者投訴
“會員和非會員配送費差異”問題
網友反映
被餓了么“大數據殺熟”
記者通過家人、朋友、同事等十幾部手機定位同一地點選擇百億補貼,發現相同的商家確實顯示著不同的補貼金額,而且多個使用餓了么頻次更高的用戶能獲得的補貼金額反而更低。
記者在網上以餓了么和“百億補貼”為關鍵詞搜索發現,許多網友通過知乎、微博、貼吧等平臺反映餓了么這個活動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
網友們曬出截圖吐槽:“同一家店給不同用戶的補貼能差14元”“相同用戶在同一家店再次下單補貼會自動減少”“用戶充會員之后消費反而要多花錢”……
消費者李先生日前也因為百億補貼差價將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餓了么)告上法庭,要求其停止“大數據殺熟”行為,補齊補貼差額并賠禮道歉。李先生認為,被告利用行業壟斷地位,通過“大數據殺熟”的技術手段,提供區別定價的方式,嚴重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價格法》《反壟斷法》《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侵害了自己作為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屬于差別定價的消費欺詐行為,還存在違反《廣告法》虛假宣傳的情形。
美團會員配送費被“區別對待”
12月14日,自媒體“漂移神父”微信公眾號發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質疑美團對外賣會員“殺熟”。
文章透露,作者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后,12月9日在一家常點的外賣店鋪下單發現,這家店鋪其配送費由平時的2元變為了6元。作者為此還做了個試驗,在美團上的同一家店鋪,同一配送地址,同一時間點單,會員賬號的配送費仍為6元,而非會員賬號僅為2元。

平臺回應
餓了么:不存在“殺熟”,補貼隨機
對此,餓了么表示,并不存在“殺熟”。百億補貼是餓了么常態化活動,不是“廣撒紅包”的邏輯。百億補貼的金額是隨機的。規則上是由餓了么與商家共同出資。在補貼邏輯上,集中和聚焦補貼重點城市和商家,為商家持續吸粉,增加新用戶的黏性。
美團外賣:是定位緩存偏差導致
對此,美團外賣回應稱針對反饋的配送費差異問題,已經立即聯系用戶并赴現場調查。經查,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因為定位緩存造成預估不準。用戶實際下單的配送費,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不受影響。
美團表示向用戶誠懇致歉,目前已成立專門團隊,正在進一步溝通解決問題,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

所以平臺們給出的這些解釋
能夠服眾嗎?
多方人士有不同的看法
據業內人士介紹,“大數據殺熟”可為企業帶來穩定可靠的收入。消費者的幾塊幾毛錢或許不多,但由于用戶數量巨大和使用頻次高,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殺熟套路”通常是提高價錢,或減少優惠。提高價錢,就是對購物毫不猶豫的用戶,平臺會在適當時候給予一點點提價。而減少優惠,就是針對長期使用的用戶,反而會減少優惠券或優惠金額,而給新用戶或使用頻次少的用戶更多優惠。
記者采訪律師了解到,如果平臺存在“大數據殺熟”,可能涉嫌價格欺詐。
《價格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不得以一切手段來對同等交易條件的消費者進行價格歧視。但由于采取打官司的方式維權成本較高,消費者維權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亟需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禁止這類違法行為。
令人欣慰的是
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注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范。要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特別提到,互聯網平臺基于大數據和算法技術優勢實行的某些交易行為,也需警惕是否構成“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排除、限制市場競爭”。在分析是否構成差別待遇時,可以考慮的因素包括:根據交易相對人的支付能力、消費偏好、使用習慣等,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等。也就是說“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為壟斷。
來源:海西晨報